播撒火种 指引脱贫方向——人社部门积极推进技能脱贫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人社部
2015年5月18日,19岁的孔燕花第一次走出大山,和42名独龙族老乡一起踏上了前往大理剑川的路,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木雕技术培训。
“我的汉话不太好,以前从没出过远门,很担心能不能适应培训环境。没想到,人社部门不仅给我们准备了木雕工具、材料,连工作服装、洗漱用具都统一提供,还给我们配了专门的翻译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孔燕花说,这样的安排,让她从心底感觉到温暖和感动。
3个月后,孔燕花和42名老乡完成培训返回家乡独龙江,成立了独龙族手工艺协会,担负起用精湛的木雕技艺传承独龙族民族精神文化的重任。
3个月的培训,让年轻的孔燕花实现了人生的转弯;3个月的改变,给千百年来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独龙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技能扶贫——不让一个民族兄弟姐妹掉队
1950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独龙族人民自此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独龙族被称为“直过民族”。
由于高山阻隔,许多年来,独龙族居住在大山深处,忍受着贫穷和孤独,守护着边境国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所,一户人家就是一座堡垒”的精神。
为了改变独龙族贫穷落后的面貌,2015年3月,云南省人社厅研究出台《独龙江乡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实施意见》,提出了独龙江乡人力资源综合开发的16条具体措施,从技能培训、就业扶持、人才开发、干部培养、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综合服务。
“独龙江乡有着丰富的资源,独龙族群众有着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但欠缺技能开发。人社厅的技能培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怒江州委“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德荣说。
2015年5月,云南省人社厅依托大理剑川县木雕艺术大师师资,由云南技师学院承办,为独龙江乡培训木雕专门技能人才。随着独龙江乡旅游资源的开发,木雕等手工艺品将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这为独龙族走出大山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云南,还有景颇、傈僳、布朗等多个“直过民族”。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贫困面广、贫困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现实考验。
2016年,云南省尚有471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人们的技能,让他们成为撬动地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让个人脱贫和民族振兴实现有机结合。”云南省人社厅厅长崔茂虎说。
2015年9月21日,云南省印发《云南省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指出,从2015年起,云南省将利用5年左右时间,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依托定点培训机构,转移一批技能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适应云南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依托各类创业基地,扶持一批劳动者实现创业就业。通过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实现“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本,帮助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这犹如一盏明亮的烛火,照亮了万千贫困群众前行的路。
大力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帮助贫困人员找准“穷”根、找对“贫”源、走出“困”境、实现“梦”想,这成为各地人社部门助力脱贫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挂,畜在岩上放”是很多农牧民居住地的写照。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西藏科学设定扶贫路径,分类推进扶贫举措,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扶持,对缺乏劳动技能和因学致贫的实施培训和资助,帮助贫困农牧民拔穷根、摘穷帽,过上富裕的生活。
各地人社部门用切近实际的举措,践行着“不让一个民族兄弟姐妹掉队”的郑重承诺。
技能帮扶——跨越山水情意浓
郧西县地处湖北西北部,贫困人口达到14.45万人,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
今年4月,湖北省郧西县开启与广东省劳务协作试点工作。
郧西县人社局局长魏荣冰介绍,在郧西县与广东4市的劳务对接试点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郧西县贫困家庭的孩子实施“定向教育”,组织这些贫困家庭的“两后生”赴广东省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5月27日,广州市高级技校副校长詹益全在郧西县第一中学宣讲。他那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让在场的2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中学生精神振奋。
“我希望这些孩子能通过自强不息的学习锻炼真本领,通过刻苦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詹益全说,广州市高级技校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拿出机电一体化和船舶制造两个专业共100个就学名额,给这些贫困孩子提供更适合未来就业的专业。
“这两个专业以后主要服务南沙区的发展,就业前景非常好。”詹益全说,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技能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就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撬动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
破除千难万阻,通过技能帮扶播撒下未来希望的火种。这样的信念和决心,让远隔千山万水的郧西县和广东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跨越山水的技能帮扶,渗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
针对贫困村民普遍缺乏技能的实际情况,湘西州与长沙、株洲、湘潭等多地合作,积极探索精准培训方法,逐步建立起由人社部门牵头,整合扶贫、农委、移民、教育等多部门的资金、场地和师资,形成合力开展精准培训的模式。
株洲市向来自湘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专项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将求职交通补助到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慰问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湘潭市与湘西州共建扶贫就业基地、培训基地,双向直接安置就业600多人,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近1000人,创业带动就业近1000人,实现了贫困人员、用工企业和党委政府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流淌在山水间的帮扶情谊,充满了真诚的期待。
技能脱贫——点燃希望的火种
作为广西南宁市二田村的“第一书记”,李大南对技能脱贫感触很深。
“物质帮扶只是一时一事,要长远脱贫就必须掌握技能、有真本事!”李大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村民们转变观念,靠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脱贫致富。
为了改变村民缺乏技能的状况,李大南联系了南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精心策划,在二田村举办了教授电焊、烹饪、种植、养殖等技能的多场培训,让贫困村民受益良多。
通过培训,让贫困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他们多年来等、靠、要的思想,这才是扶贫的根本。
2016年,安徽省提出在未来几年将紧扣产业发展拓展就业脱贫空间,统筹使用人社、农业、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定向技能培训,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
重庆市则针对贫困户的需求,分类开展就业扶贫培训,让每一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就业本领,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摘掉“穷帽子”。
“我们在贫困地区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乡镇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成立农牧民综合服务中心,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创业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强化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牧民创业等措施,帮助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蒙古包头市就业局局长王宏用说。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技能培训已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地区摆脱贫穷面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