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技能大军——我国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述评
大国之路,匠心筑梦。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筹办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统领,全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工作,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活力充分释放。
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他们活跃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技术攻关一线,成为引领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推动着产业强起来、乡村富起来、生态美起来。一支新时代技能人才大军,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
(一)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技能人才,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许多场合、多个会议反复强调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光耀时代的星空,迸发出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找准工作定位,突出部门特色,以思想力量引领技能人才工作,以改革创新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政策支持。研究起草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出台“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完善技能人才工作政策支持框架,着力构建“1+N”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整合政策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实施部省共建技能强省、技工大省工程,充分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释放政策红利,绽放技能之花。广东大力推进“广东技工”工程,瞄准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江苏推出高技能人才培养“青苗计划”,接轨世赛标准和世界技能发展方向,培养年轻技能大赛选手和行业技能领军人才;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和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将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主设置评价标准、自主认定;河南出台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大中型民营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等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发展。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宽。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出台意见,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对关键技术等岗位实行协议工资,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华峰化学探索实践“八级技工制”,给一线高级技术工人开出百万年薪;久立集团将技术工人纳入股权激励范围,300多名技术工人获得股权激励。随着政策不断落地,技能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和彰显,技能人才创新动能更加强劲。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切身感到,“技能人才的春天来了”。
(二)
中国为何造不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这一问题曾经戳中了中国制造业的“软肋”。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收到了贝发集团生产的G20元首笔,回去以后不小心丢了,后来又通过外交途径要了3支笔。
从“圆珠笔之问”到“默克尔寻笔”,小小笔尖流淌着大国工匠的创新精神,折射出技能人才培养的图强之道。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举措,是破解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之举。2019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要求3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聚焦重点发展战略和重点人群。面向企业职工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培训,开展快递人员等新就业形态培训,扩大院校毕业生参加培训的政策范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先后印发12份有关资金使用管理的专项文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真金白银举措帮助人才稳稳托住“技能饭碗”,彰显出浓浓的关爱之情。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技能培训质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建立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线上培训管理手段,强化培训考核监管,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电子档案,实行实名制培训、实名制补贴,以大数据、信息化提升培训质量。职业发展到哪里,培训就跟进到哪里。2018年以来新发布56个新职业信息,颁布287个国家职业标准。推动开展新职业和数字技能培训、评价工作。在全国组织以电子社保卡为主要载体的职业培训券试点。截至2021年底,职业培训券在全国累计发券1800多万张、用券近500万张。3年来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8000万人次。
面向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实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坚持实践标准和问题导向,走出一条青年技能人才的成功之路。3年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近150万人次。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线下培训推上“云端”,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阶段性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将各类企业职工线上培训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实名注册学员超过1300万人次,实现疫情防控与职业技能提升两不误、双促进。大力开展以工代训,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场所、生产设备,让职工边工作边进行生产技能培训。政策给技能人才稳岗送上“及时雨”,给企业送上“雪中炭”。截至去年底,以工代训惠及企业180多万家,“政策有温度,企业有干劲,人才得提升!”
持续不懈的职业技能培训,砥砺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技能根基。从中国高铁奔驰神州大地,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大国工匠奋楫笃行,大国制造屡创奇迹。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技能力量蔚然成势,续写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动人故事。
(三)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劳动能力,脱贫攻坚的成果最稳固。人社部门实施精准技能扶贫,推进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贫困家庭子女技工教育,技能扶贫授人以渔、唤醒战贫力量、打开贫困之锁,点亮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技能扶贫,贵在精准。人社部门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精准锁定培训对象,以贫困劳动力为重点群体,免费提供培训、发放补贴,应培尽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因人因需送技下乡,“点对点”“一对一”精准传技。“培训教室一直在扩建!”“夫妻、兄弟姐妹,全家都来了!”贫困地区群众学技能的热情不断高涨。近年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及贫困家庭子女700多万人次,涌现出吕梁护工、天镇保姆、化隆牛肉拉面师、紫阳修脚师等叫得响的劳务品牌,越来越多的乡亲手持“就业名片”,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技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以技工院校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完善绿色通道、“一站式”招生服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不仅免学费,还有助学金,推动更多贫困家庭子女、“两后生”走进校门学习技能。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技工院校累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超36万人。学生读得起、学得好、稳就业,成千上万贫困家庭斩断穷根。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用技能描绘乡村振兴画卷。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帮扶力度,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努力实现每个有培训需求的帮扶家庭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帮扶家庭“两后生”都有机会接受技工教育,丰富技能教育层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300万人次,培养5万名左右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四)
目前,全国2492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420万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百万名毕业生。这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供给基地,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渠道。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以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以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因为接受技工教育,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很多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很多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技工教育被誉为“财政投入最少、就业效果最好的教育类型之一”。
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工院校秉承企业办学基因,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制度,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对接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衔接、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技工院校毕业生上岗后,磨合期短、实践操作能力强、成长快,不少院校学生在毕业前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企业抢着要人,学生供不应求”。技工教育得到广泛认可,过去招生“招不满”,现在“装不下”。
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技工院校始终不渝的追求。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求技工教育重视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和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培养。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两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开展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推进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研究,开发遴选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深度贫困地区技能培训力量薄弱、技工教育发展滞后,人社部加强对口帮扶,动员44所技工院校参与,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设技工院校或开设分校(教学点)。雄伟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经验丰富的技校老师进藏支援,西藏技师学院揭牌,结束了西藏无技工院校的历史;南疆38所技工院校迎来东部地区源源不断的支援力量;“三区三州”技工教育实现大发展。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出台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明确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必修课”,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深深根植于技校学子的心灵深处;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不断上演,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薪火传承,散发出时代芬芳。
(五)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近12年来,连续参加五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参加世赛的成绩由第41届“1银5优胜”到第43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第44届、第45届两次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登上世界技能之巅,再到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见证了中国技能健儿的拼搏之路,彰显出中国特色职业技能开发的独特优势。
士因习而勇,能因练而精。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具有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起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人社部每年牵头组织开展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80余项,竞赛项目涵盖各个职业领域,每年均有上千万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起广阔舞台。
助力产业发展、服务重大战略,是技能大赛的使命所在、价值所求。首届全国技能大赛86个项目,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所有比赛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围绕养老护理、电子商务、农机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展开,激励更多青年技能人才逐梦田野,让技能春风拂绿乡村沃野;“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搭建技能融通平台,加强技能领域交流合作,带动各国整体提升技能发展水平、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成为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技能竞赛是群英会,也是宣传会。大赛不止于“赛”,更在于打开了一扇窗,让技能人才看到直通梦想的通道,让企业有机会接触优秀技能人才。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一闭幕,一家企业就以百万年薪的意向,向物联网技术项目金牌选手刘思雨伸出橄榄枝。众多像刘思雨一样的技能人才在竞赛的比学赶超中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5000余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一大批优秀选手晋升了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当技术工人照样能出彩”“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参赛选手摘金夺银、技能成才的励志故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点燃了更多年轻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种子。
技能大赛是练兵场,也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人社部统筹推进世赛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让优质的教学资源覆盖技能学子。注重加强各类大赛成果转化,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对接国际先进标准,把握行业需求和市场动向,改革课程设置,升级传统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日益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六)
“特级技师来了!”2021年人社部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之上再设特级技师岗位等级。特级技师可比照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相关待遇,享受疗养休假以及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新时代技能人才再度迎来政策利好。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的战略之举。从分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动态调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从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到全面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从出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到启动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从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到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近来年,人社部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持续推出多项重磅改革举措,积极回应广大技能人才关切,真刀真枪疏通堵点、化解痛点,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发展生态。
“技能饭碗不仅端得稳,这碗饭还吃得香!”在吉林,获颁教授职称证书的中国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万君,牵头完成150多项技术攻关、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在江苏,世赛冠军宋彪被破格认定副高级职称,回到常州技师学院任教,带动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在山东,青岛港集团、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踊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有力推动产业一线的技术革新。人才活力就像一江春水,因改革而春意盎然,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焕发技能人才职业荣光。我国累计表彰2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授予3321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选拔3292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牵头举办高技能领军人才研修交流和休假等活动,将党中央对技能人才的关心关爱,送到广大高技能人才的心田。“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干得更有劲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刘波心潮澎湃。“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感叹“不断精进技艺,人生就有出彩的机会。”
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托起一项事业。以评选表彰为引领,人社部指导各地、各行业部门,累计建设954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196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受表彰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技术传帮带,激发广大技术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用行动报效祖国,推动着技能中国、创新中国不断向着新高度跃升。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擘画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技能人才工作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推动我国向技能强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